今天是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745
您是本站第
4
6
5
6
4
位访客
栏目导航
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思考
时间:2013-08-13 16:32:23 来源:北京市阜成路中学 李露花
人的活动涉及目的、行为、环境三个要素。目的是人根据自身的需要有意识地设定的行为方向和结果;行为则是为达到目的的心理和生理合一的运动过程;环境指的是行为执行的时空条件。由于环境的包含面较广,而且比较复杂,因此这篇短文中暂不涉及,仅从行为与目的的关系谈行为。目的的设定,是可以分为不同层次的,有的远,有的近。就教育而言,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是一个较远的目标,特征是抽象的并具有方向性质。而一个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设定的目标则应该比较具体,而且能够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得以切切实实的实现。在这中间还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它们虽然层次不同,但基本上介乎于抽象与具体之间,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学段目标等就属这类目标。
行为对目标具有指向性,没有目标的行为可称之为盲目、莽撞,或者说“脚踩西瓜皮”。行为除了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外,还应该讲效率,这就必然涉及到方法的问题。好的方法不仅能够很好地实现目标,还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一些有心人的注意力就转向了对方法的研究,其目的是寻找和形成一些适应于特殊目的的有效方法,帮助更多的人完成行为目标。
方法也是可以分为不同层次的,有哲学层次的,有一般科学层次的,也有具体科学层次的。在教育学科中,也应该与上述三个层次相关联:在哲学层次,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等;在一般科学层次,有系统方法等;在具体科学层面,有讲授法、演示法等。
在具体的科学层面,人们还进一步区分了方式与方法。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式”是指说话做事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方式与方法,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联系起来使用,比如我们说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细究起来,方式可能更具有一种价值倾向性,方法更为中性,所以方式的改变,可能预示着一种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改变。因此,方式的改变,毋宁说是观念的改变和情感的改变。再有,方式可能更抽象些,并具有集合的意义,也就是说一种方式可能包括多种方法;方法则更具体,更涉及环境、工具、材料、程序等因素。譬如,我们可以说探究性学习方式,但这种方式还是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如果我们采用调查、比较等具体的可行方法,才会使探究性学习变得实在和具体。所以,一种方式的改变,可能导致一些具体的方法的采用或者说一系列具体方法的重新组织和集合。方式的转变,可能意味着一些新的方法被创造,也可能意味着既存的一些方法的被重视和采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标志,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具体来讲即由过去过于偏重接受性学习,转向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重,适当加强研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体验、操作、调查、讨论、反思、合作等被重视起来,被当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
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始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学习方式归根结底是教学方式的结果,学习方式变化之果,来源于教学方式变化之因。与其说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如说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在实施美术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在把握自己的教学方式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么几点:
一、辩证地看待不同的教学方式。并综合地加以运用
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接受优秀的文化知识遗产和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学习创造新知识的辩证关系中,与之对应的学习方式就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我们过去可能不恰当地强调了接受优秀的文化知识遗产一面,因此导致了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过分倚重。我们现在注重对学习方式的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由此可见,绝对地认为哪种方式更好,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就看具体的情况如何,具体的目的如何。
行为对目标具有指向性,没有目标的行为可称之为盲目、莽撞,或者说“脚踩西瓜皮”。行为除了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外,还应该讲效率,这就必然涉及到方法的问题。好的方法不仅能够很好地实现目标,还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一些有心人的注意力就转向了对方法的研究,其目的是寻找和形成一些适应于特殊目的的有效方法,帮助更多的人完成行为目标。
方法也是可以分为不同层次的,有哲学层次的,有一般科学层次的,也有具体科学层次的。在教育学科中,也应该与上述三个层次相关联:在哲学层次,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等;在一般科学层次,有系统方法等;在具体科学层面,有讲授法、演示法等。
在具体的科学层面,人们还进一步区分了方式与方法。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式”是指说话做事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方法”是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方式与方法,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联系起来使用,比如我们说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细究起来,方式可能更具有一种价值倾向性,方法更为中性,所以方式的改变,可能预示着一种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改变。因此,方式的改变,毋宁说是观念的改变和情感的改变。再有,方式可能更抽象些,并具有集合的意义,也就是说一种方式可能包括多种方法;方法则更具体,更涉及环境、工具、材料、程序等因素。譬如,我们可以说探究性学习方式,但这种方式还是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如果我们采用调查、比较等具体的可行方法,才会使探究性学习变得实在和具体。所以,一种方式的改变,可能导致一些具体的方法的采用或者说一系列具体方法的重新组织和集合。方式的转变,可能意味着一些新的方法被创造,也可能意味着既存的一些方法的被重视和采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标志,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具体来讲即由过去过于偏重接受性学习,转向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重,适当加强研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如体验、操作、调查、讨论、反思、合作等被重视起来,被当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
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始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学习方式归根结底是教学方式的结果,学习方式变化之果,来源于教学方式变化之因。与其说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如说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在实施美术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在把握自己的教学方式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么几点:
一、辩证地看待不同的教学方式。并综合地加以运用
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接受优秀的文化知识遗产和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学习创造新知识的辩证关系中,与之对应的学习方式就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我们过去可能不恰当地强调了接受优秀的文化知识遗产一面,因此导致了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过分倚重。我们现在注重对学习方式的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由此可见,绝对地认为哪种方式更好,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就看具体的情况如何,具体的目的如何。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也是综合加以运用的。我在教授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课时,就综合运用了两种方式,引发学生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
在导入时,我出示3幅作品:《弋射收获画像砖》、《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清明上河图》。然后提出了让学生探究思考的问题:在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
在学生尝试性地回答问题后,我提出自己的见解:
1.东汉时期的《弋射收获画像砖》让我们知道东汉时,农耕和射猎仍是较为普遍的生产方式。
2.俑是古代用木和陶制作成的陪葬雕像。从这些俑上我们可以发现,秦代上层社会盛行厚葬之风;规模庞大的军阵反映了秦代军事力量的强大;当时的军人包括多民族的成员;当时的陶艺成就非常之高,而且人物造型注意个性特征……
3.《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广阔性和多样性,是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社会安定、市场繁荣、经济活动频繁、人员职业多样……
在此基础上,我又做了归纳: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即便文字出现以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具有美学的意义,而且能够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就是通过先让学生探究、思考,然后接受的方式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结论。
二、由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前面说过,教学方式是学习方式的原因,学习方式是教学方式的结果。因此,要让学生采取一定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应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完全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不留任何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那么学生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探究性学习方式的。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文艺复兴的颂歌——春》时,采用了以营造环境、提供问题情境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入到以观察、比较、思考为特点的学习方式中。
首先,我以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春天的环境。
问题:你能描述春天的感觉吗?(要求学生用形容词或一句话表达)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样的成语和话语:鸟语花香,微风习习,富有生气,春回大地,万木争荣,春天是美好的、富有生机的,春天是作家、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等。
然后,我出示几幅表现春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比较,让他们寻找出波提切利的《春》的独特性之所在,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理解这件作品的内涵和特色做铺垫。
三、在具体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下功夫,通过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方式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或学习方式都包括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所以完善一种教学或学习方式,就应该从创造具体的教学或学习方法方面下功夫。我们之所以能有如此丰富的美术教学方法,完全是众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积累的结果,对那些富有创造性的美术教师,我们尤其应该心存敬意和感激。比如,上海著名的美术教师
当然,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种非常高的要求,而且在认识和实践处于一种平台期时尤其困难。我们一方面应该尽量地尝试创新,另一方面对现有方法的创造性的运用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教欣赏课((格尔尼卡》时,我将这一内容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欣赏《格尔尼卡》,第二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用适当的方法,以“9·ll”事件为题材创作一件作品。这种将欣赏与创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格尔尼卡》的内涵和创作特色,起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重视通过对学习方法的创新和综合运用,有助于完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改变和综合运用,有助于学习目的的实现。所有这一切全是基于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意识地创造和运用,因而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认真加以关注的问题。
以上所述,只是个人的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仁交流,以便共同针对美术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原载于《实验论坛》第二期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