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本站第
2
1
6
7
6
5
位访客
栏目导航
【南宁北部湾美术中学推荐阅读】清华教授: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
时间:2015-03-10 17:17:01 来源:南宁北部湾美术中学
受访者简介:李天元,1965年生于哈尔滨。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
关于展览
梁爽:您对“素描展”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李天元:素描是绘画中是最简便、朴素、直接的表现方式。是艺术家观察或构思过程中自然的记录和思考过程。所以素描不止有一定的表现性,还显示艺术家的思考过程。我觉得一个素描展,重要的不只是如何看“素描”,而是看作品的思想在哪。
梁爽:此次素描展有意展现素描作为一种视觉思维和经验的呈现过程,在这个方向上,您怎样看您的参展作品?
李天元:我的作品是在一幅版画上再画的两个变体,我觉得一幅画的可能性非常多,就像一个有生命的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力,一定会生长成与众不同属于的样子。
李天元 《裂变》 Fission 62×100cm 纸本Paper 2014
梁爽:从展览的最终呈现来看,您可否总结一下中、外对“素描”认识的差别在何处?
李天元:我觉得作为艺术语言没什么差别,差别只是想干的事不一样。
关于教学和创作
梁爽:2009年,中央美院美术馆为配合校庆,举办过“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周年”展,展中出了从老一辈流苏艺术家开始到青年在校生的百余件作品,可视为一代学人的探索缩影。而“素面:勇往直前”则是在另一层面上展开叙事,它并没有注重写实,而是将视线放到创作层面。从展示效果来看,您觉得是否达到了其初衷?
李天元:美院的素描展我错过了。其实中国文化封闭的时间长,留苏的一代也有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尤其是把素描或艺术当成宣传工具,理念形式单一排斥异己,虽然在中国社会的主流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放在不断延伸的历史中,价值就会慢慢缩小。这个素描展览是一个自由轻松的展览,中方和美方合作的布展过程也是一次再创作,把朴素的素描布置得精致华丽,是一个很美的展览。
徐悲鸿 拄棍老人 49*32 1924年
梁爽:作为绘画基础性教学的重要部分,素描是对造型能力的最初的塑造。您在素描教学中有没有独特的教学方式,或是在这一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哪方面的培养?
李天元:是的,我们学画画都是从画素描开始的,先是观察、模仿,希望把眼睛看到的画下来;先是平面的,再想办法画成立体的效果。后来又加入了一些个人的理解,情绪、想象之类的因素。我觉得教学中更重要的“观察”、“理解”先忘掉怎么画,而是不择手段的表达你的“认识”,就如同让几个成熟的艺术家画同一个人结果一定都不一样。因为人的内心不一样表现习惯也不一样。素描是非常好的造型手段,有整体、有局部、有强、有弱、有虚实、有黑白灰这些都是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对于创作和驾驭多维图像和空间,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不要把素描当成训练,也不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只要尽情的单纯的表达“想法”就好。
梁爽:纵观目前中国的素描教学或艺术基础教学,您觉得我们还可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李天元:中国学院里的素描教学,以及考前的素描训练问题很多。第一,“概念化”。过多强调型、体、结构和表面效果。甚至模式化僵化,有的学生像背公式一样背素描的步骤。并不是去仔细观察理解对象,其实理解的多表现出来的就多。有的学生既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相信自己的想象,只是看几本画的很差的素描集。第二,“追求繁琐”。花大量的时间去扣细节,力图达到照片效果,由于画的时间太长了也没感觉了,看着很死很僵,生动的东西都画没了,捡了芝麻丢西瓜。第三,“缺少想象”。图像的创造力不够,作为视觉艺术的基础,特别是创作“不存在”的视觉形象的能力,把抽象的感受和理念转化成视觉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要成为新图像的创造者。
梁爽:在您过往的学习经验中,您怎么看待教学过程中的素描训练和之后创作型的素描作品以及其他创作的关系?
李天元: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所谓传统的创作不过就是比较集中的表达“一个想法”。而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如何准确的阐释你的思维“信息”,才是最有力的表达和重要的课题。